— 英國求職市場觀察和給求職者們的建議
若有在關注科技、設計產業的動向,大概早聽聞從2023年初科技業到入秋時管顧業大裁員的新聞。
而我正是在這一年,經濟衰退、各界高喊著UIUX市場已經飽和的期間,硬著頭皮進入求職市場的海外碩士生。在投了六、七十間公司後,終於找到一間Fintech新創公司的實習,並順利轉正。
直到最近才發現許多人也有過、正在經歷同樣的掙扎,因此想在這裡跟大家說,你並不孤單🥹也分享自己對於英國求職市場的觀察和給求職者們的建議。
是我不夠好,還是機會太渺茫?
聽起來很像雞湯書的標題,但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過同樣的心態:在台灣只要努力一點,多少能得到相應的回饋。當我帶著過去贏來的些許掌聲和自信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找工作的時候,他們卻好像怎麼都看不見⋯
是阿,少了過去累計的學經歷和人脈背書,他們憑什麼要在幾百位候選人中挑一位可能需要贊助簽證的非母語者呢?
01 | 英國求職市場觀察
- 大學Gap Year 是常態,當地畢業生都具備一定的實習經驗
我實習的公司當初招募了五位設計實習生,其中有兩位是大二,三位是碩士生。
英國的大學學制只有三年,因此多數人會在畢業前一年選擇出國交換、找實習、旅行等。而許多大學會跟當地企業有合作,大公司在招募實習生時也可能會指定大二學生(如今年迪士尼招募的設計實習生就設有此條件,超級難過…)。
此一制度對於海外碩士生相對不友善,一是你不符合許多大公司的實習資格;二是你的競爭者是具備當地產業經驗的人,而我們在台灣的工作經驗往往不被納入考量範圍內。
- 海外求職者多,但當地人仍具優勢
除了如上所述,本地人具備學經歷等優勢外,別忘了你還要跟其他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競爭,英國今年以Working visa進入的人口相較去年成長63%,Study visa則成長34%,在這樣的環境下,別說是工作,以台灣三到四倍的價格找個租屋處都會有幾百人搶。而Linkedin上面幾乎每份看上去不錯的工作都會有超過兩百人應徵(Linkedin的顯示上限)。
Linkedin 職缺一天即超過兩百位應徵者
- 因應眾多應徵者而產生的冗長面試流程
談面試之前,先說一下我個人的狀況以供參考,我是應屆工業設計畢業後直接到英國讀產品設計碩士,因此在台灣也沒有完整的工作經驗。投了六七十間UIUX工作後總共只有兩次面試機會,兩次都有走到最後一關。我甚至相信前面那六七十間大概根本就沒有看過我的作品集。
下圖為面試的流程,總共都經歷約兩到三個月(第一間是數位顧問公司,在最後一關以英文溝通不夠有自信為由被拒絕,第二間則是目前所在的公司,兩間都屬於中型新創):
若是求職者較多,第一關大多由AI篩選履歷,接著經歷與HR線上面談、各種智力測驗後,會收到一份Take Home Task,讓你在時限內完成一個小設計專案,並在Accessment Day當天發表、與設計團隊討論作品集、完成小組任務,最後才是與CEO的面談。
方法和技巧不在此贅述,有興趣的人歡迎收聽我的Podcast: Eps.70 留學生的求職辛酸路/設計簡報發表技巧 – B&D Lab / 設計系·大學生
02 | 給海外求職者的建議
討論完這麼多艱難的現況,是該給一些具體的建議。身為菜鳥設計師的我,並沒有面試人的經驗,但還是整理出當地主管、資深設計師、人資給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國外公司HR給海外求職者的建議
常犯錯誤 Common Mistake
- 文法拼字錯誤
- 與應徵職位不相關的經驗和自我介紹
- 沒有權限或錯誤的連結
- 不了解自己的簽證狀態
突出的要點 Candidates that stands out
- 一頁式簡潔清楚的履歷
- 透過Linkedin, Email follow up 應徵結果
- 在意成長的空間:告訴我你過去在哪裡花多久學到了什麼
- 了解應徵的公司和工作內容並以清楚的方式展現
- 良好的口語和書寫能力
常犯錯誤 –
現在有眾多工具如Grammarly, ChatGPT等,正確的文法拼字應該相當基本。
也可以簡單在履歷上加一行自己的簽證狀態,讓他們快速了解,畢竟很多公司不會在一開始就贊助簽證,除非你是特殊人才,或者已經在該公司工作一段時間確認你的能力後才有機會。
另外,求職期間我也發現很多公司因為應徵人數眾多,在第一階段會用AI工具篩選履歷,因此務必要確定自己的履歷能被正確識讀、還有盡量與職缺描述使用相同的詞彙。
突出的要點 –
當地習慣一頁式履歷,且為求公正性不要放照片。展現積極度的follow up訊息也相當重要,我實習期間有一位候選人就是因為誠意滿滿的訊息擄獲了Lead Designer 的心。
此外,可能會因為投了太多間公司,到後來已經眼花撩亂,但還是務必要花一點時間做功課,在cover letter客製自己與該公司產品、文化有關的經驗以增加亮點。
資深設計師/主管怎麼說
- 數據化呈現你的設計影響力
這點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了,但學生專案多沒有落地、沒有龐大的用戶資料、分析工具,哪來的數據?
有一個方法,是去「估計」設計的價值,如同在進行創業或設計提案時,產品都還沒做出來,但投資者就是在乎數字,該怎麼辦?此時,就要清楚自己的設計能帶來哪方面的影響力,透過數據分析平台等工具調查現有狀況,並且善用訪談的結果去估計能帶來怎麼樣的改變。這些數字不只放在作品集,也可以放到履歷中,這將是能讓人眼睛一亮,並與其他設計師能產生區隔的地方。
- 現在很少看到有趣的作品集了
「現在很少看到有趣的作品集了,你的作品集很有趣。」這是我的主管跟我說過的一句話。當時我不太理解為什麼。直到有一次在設計師的線下聚會中發現很多從其他領域轉職的設計師多是透過Google UX的課程學習UIUX知識,並依照裡面教的設計方法來產出三到四個設計專案。這樣的問題是,每一個設計專案都套了同一個設計模板,但其實完整的作品集,應該包含不同大小、性質、目的的專案,也因此每一此採用的方法都應不盡相同,這次著重在用戶研究,下次則是快速打造MVP進行原型測試,讓團隊看到你有能力適應不同範疇的設計。
結語
因為經歷過,因此能理解大家有多累、多辛苦。我也是最後在快要放棄的時候才找到了現在的工作,非常喜歡這裡對於設計的重視和給予的自由度。希望此文能給水深火熱的大家帶來一絲幫助,也祝福各位順利。
希望未來能陸續在這裡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收穫,歡迎追蹤 : @bnd_lab
有任何問題可以加我的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kathleen-wang-6152491aa/